如何知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?

Blog Single

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,臨床上主要有四種檢查,其中以胃鏡加上切片的準確率最高。

1.胃鏡加上切片:

病患接受胃鏡檢查時,同時在胃前庭幽門處做組織生檢切片,經由組織切片染色或是細菌培養確定有無幽門螺旋桿菌,但其為侵入性的檢查,有些病患接受度較低。

2.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:

如果病患不想做侵入性的胃鏡檢查,可以選擇做「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」,此項檢查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,且檢查準確度不亞於切片的準確率。

病患將含有碳十三的同位素喝入胃內,如果幽門螺旋桿菌存在,胃內的尿素會被幽門螺旋桿菌轉變成氨及二氧化碳,之後再經由測定病患呼氣的碳十三量,即可以測得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,臨床上亦常用其做為治療後的效果追蹤。

3.驗血:主要是看血清中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抗體。

4.糞便檢查:

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,偵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,但其準確度又不若「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」,不過執行較為容易,適合做大規模的篩檢。

 

染菌,一定要治療嗎?

經檢測確定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,不一定非做治療不可,因為感染到幽門螺旋桿菌不一定會有症狀,也不一定會胃痛,如果沒有不適情形,目前醫界並沒有一定非要將幽門螺旋桿菌滅掉不可,而是可以與人體共存的。

但如果病患確定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,又同時有胃發炎、胃痛甚至是胃潰瘍,就一定要接受治療。

目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主要為質子幫浦抑制劑(PPI)加上兩種抗生素,即為所謂的「三合一療法」,每一種藥物均每日服用2次,連續服用1或2週,即可達到約80%的根除率,少數患者服用後會有排便次數變多、口腔藥味重或是皮膚過敏等現象,但療程結束後,這些副作用即會消失。

病患在接受治療結束週後,醫師通常會以「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」來確定幽門螺旋桿菌是否仍存在,如果第一線治療失敗,就須使用其他種類的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,但成功率會下降至60%-70%,成功除菌後,仍要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復發及再感染,不過,台灣由於飲水及環境的改善,幽門螺旋桿菌經治療後,復發的機會並不大。

預防幽門螺旋桿菌並不難,隨時注意個人清潔及飲食衛生,共餐時餐具的清潔及公筷的使用,也會有預防傳染的作用,一旦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、胃潰瘍、胃出血及腹痛時,最好積極就醫檢查,避免演變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,或是增加將來得胃癌的風險。

 

相關閱讀